“这里是200套衣服,你们再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。”
近日,黄陂法院通过灵活的执行方式,巧妙化解了3起陷入“僵局”的劳动争议案件,以待售服装折抵工资的方式,为劳动者讨回了公道。
拖欠薪资,员工寒心
王某等3人系武汉某商行员工,该店因经营不善拖欠王某等员工工资。在多次讨要无果后,王某等人诉至黄陂法院,经审理,法院判决武汉某商行向王某等人支付工资3万余元。然而,判决生效后,该公司一直未履行义务,原告无奈申请强制执行。
执行困境,愁上眉头
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,执行干警进行线上查控,但遗憾的是,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。线下走访调查更是让干警们眉头紧锁:商行早已停业,办公场所人去楼空,经营者李某某名下无银行存款等可供执行财产,仅有一套贷款购买的房屋,但初步估算,即便拍卖了房屋也难以填补债务的窟窿。案件,似乎走进了死胡同。
柳暗花明,曙光初现
面对困境,执行干警并未轻言放弃。反而加大了调查力度,最终找到该商行的经营者李某某。面对执行干警的敦促,李某某一脸无奈,诉说起自己的苦衷:“我欠员工工资也实在是没有办法了,商行一直生意不好,这几年更是行情差。我也是个60多岁的人了,心有余而力不足啊。现在就剩下这压在手里的200多套全新服装。”执行干警闻言,眼前一亮,这批服装,或许能成为打破僵局的“金钥匙”。
握手解纷,圆满结案
考虑到司法拍卖程序繁琐,周期长,且服装价值可能贬值,还可能增加当事人不必要的司法成本。执行干警当机立断,与王某等申请执行人联系,释明调查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,建议其考虑与被执行人协商处理。而王某等申请执行人由于在该商行工作过,一方面了解实际经营现状,另一方面他们在行业工作多年本身有一些业务渠道,拿到这批服装后有望自行销售,故王某等申请执行人表示同意协商。
于是,执行干警“趁热打铁”,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庭当面协商。双方面对面沟通后,被执行人承诺将服装存货全部交由申请执行人挑选折抵案款。申请执行人见状,心中因认为被执行人是故意躲着逃债而产生的怨气也随之烟消云散,他们认为没必要让李某某无家可归,不再坚持拍卖房屋。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,被执行人将服装装箱并搬至法院,王某等申请执行人挑选完衣物后,执行干警现场为当事人办理交接和结案手续。3起案件,至此全部执行完毕。
此次“衣物抵债”的创新之举,不仅低成本、高效率地化解了矛盾,更让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得以快速实现,被执行人的债务负担也得以消解,最大化实现了“双赢”。黄陂法院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,让强制执行不失温情,针对涉民生、涉企执行案件持续发力,在体现执行工作强制性权威性的同时,更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举措,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法条链接
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〉的解释》第四百八十九条规定:“经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同意,且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,人民法院可以不经拍卖、变卖,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人抵偿债务。对剩余债务,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