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真是没想到,法院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难题,法官就是我们的‘及时雨’啊!”赵某紧紧握住熊漪法官的手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近日,黄陂区人民法院姚家集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,不仅让赵某顺利拿回了自己的血汗钱,更让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,共同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与温度。
事情还得从2017年说起。那时,赵某与武汉某公司、赵某某签订了一份《民工工资付款协议》。协议中明确规定:赵某在工程竣工并退场后,应获得实际完成总面积95%的费用,剩余的5%则在退场后90个工作日内支付。赵某满怀期待地投入施工,然而,当他在2017年8月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并退场后,那剩余的91300元尾款却成了“镜中花,水中月”,迟迟未能兑现。
“法官,我就是想要回我那点辛苦钱,他们一直拖着不给,我实在没办法,只能求助法院了。”赵某在电话中焦急地诉说着自己的遭遇。
黄陂区人民法院在接到案件后,高度重视,迅速行动。通过涉企绿色通道,案件被迅速分流至姚家集人民法庭。承办法官熊漪第一时间联系了武汉某公司,并让其填写《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自评表》进行自评。同时,熊漪还积极与原告沟通,详细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。
在与被告公司负责人的交谈中,熊漪了解到公司的苦衷,“法官,我们公司也很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,但确实是因为资金周转不开,才拖到了现在。”被告公司负责人面露难色,他也清楚拖欠款项对工人和公司的影响,但资金链的问题让他捉襟见肘。
熊漪深知解决这类纠纷,不能简单地“一判了之”,更需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,让这起纠纷切实得到解决才是上策。在与双方当事人深入沟通后,原告和被告积极的态度让熊漪更加坚定了调解的决心。
“既然双方都愿意调解,那我们就一起努力,争取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。”熊漪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,滋润着双方的心田。她耐心地与双方沟通,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难,不断寻找着调解的突破口。
“我知道资金问题是你们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。但赵师傅的血汗钱也不能一直拖着,我们得找个解决办法。赵师傅,你这边对调解有什么期望吗?”
赵某满脸愁容地答道:“我就希望能尽快拿到这笔钱,他们一直拖着不给,我实在没办法了。”
“我知道你们公司资金周转困难,但这九万多元也是赵某的血汗钱。如果你们一直拖着不给,最后走到强制执行那一步,对你们公司的经营也会有一定影响。你们能否在保证公司资金链安全的前提下,尽快支付这笔尾款?”
被告公司负责人面露愧色,“法官,我们不是故意拖着不给。实在是这两年公司资金周转困难,才一拖再拖。我们再商量一下,看能不能调动一笔资金,尽快把欠款还上。”
经过多次耐心的沟通和协商,原被告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,被告当场向原告转了剩余款项,原告提交了撤诉申请,这起欠款纠纷至此成功化解。
“这次调解真是太及时了,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!”赵某在签署调解书后,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被告公司负责人也感慨万分:“感谢法院的细心沟通和耐心调解,让我们能够尽快解决这个纠纷。以后我们一定加强管理,制定好备用方案,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。”
此次成功调解不仅让赵某拿回了自己的血汗钱,也让被告公司避免了因诉讼而带来的更大经济损失。“通过深化涉企案件实质评估、案涉企业自评等系列举措,立足审判主业,对双方进行了详细的司法解释和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。这不仅促进了矛盾的实质性化解,也让审判更有力度、司法更有温度。”姚家集人民法庭负责人熊漪表示。